演出介紹
「倒彈」可指物體遇到障礙物反彈回來的狀態,台語「tò-tuānn」則是對厭惡事務的反感情緒。青少年面對社會框架與規範, 或被他者或自我期待所綑綁,常有內在與外在的衝突對抗,壓力越大,反彈力道也就日益增強。「倒彈」也有「搗蛋」、「導彈」的諧音,代表青少年無窮盡的能量與活力、 源源不絕的靈感與創意,驅使著青少年突破常規、勇於表現自己。
2021年因應新冠病毒三級警戒,團隊學員在遵守防疫規定下,以雲端視訊方式,進行表演訓練、劇本發展、排練拍攝等課程。《倒彈》的線上演出, 是團隊和青少年利用暑假一個半月集體創作的成果。
劇評摘錄
從實體到線上,導演呂毅新延續著她與青少年的工作方式,去挖掘每位青少年的生命故事,並轉化成劇場形式,強調每個故事背後的真誠,以及能夠打開的心靈位置。副導演林禹緒於線上呈現的導聆裡,也特別提到轉為影像演出後產生的不同效果,如〈夢〉所呈現的抽象、非寫實風格,是透過燈光課發展出來的,再加上美術老師、剪接老師等的協助,去蒐集相關物件,進而完成。於是,《倒彈》的呈現雖因線上作業而有必須的轉變,必須去面對到鏡頭、影像剪接的技術,但也延續著影響.新劇場對於創作的堅持。
轉為線上呈現後,影響.新劇場也未放棄與觀眾互動、交流的可能,最後一天〈倒彈〉的放映間有演前導聆,結束後讓所有參加的青少年一同上線,即時發表想法與回應觀眾的回饋。當所有青少年被收在一個又一個的小視窗裡時,我們既感受到這個疫情時代下的不得已,但也正看到即將成年的韌性與任性,都在此時此刻爆發。在「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順利完成的當下,台灣疫情也有趨緩現象,似乎正體現出這個疫情時代的瞬息萬變,以及必須隨時對抗的策略施行。至於,影響.新劇場這10年的扎根,也在此刻看到隨時代、環境轉變下的毅力,終於在南方發芽。
(文/吳岳霖 PAR表演藝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