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劇場,但喜歡跟適合是兩回事。想更確定適不適合待在這樣的環境而參加。原本害怕信任別人的我,開始學會怎麼信任,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計畫,我很幸運能參加。

第四屆《發角》吳逸軒

我從學校官網看到,就報名參加。之前只知道喜歡表演,後來發現做幕後也是蠻快樂的。能夠在每次工作獲得肯定,在活動裡觀察到很多人的特質,了解劇場是一個團隊,任何人都缺一不可。

─第一屆《少年蒙太奇》王嵐伶

參加計畫是高二,那時對表演是有興趣的,之前已經看了兩屆演出。到劇團後發現有才華的人真的太多了,難免有失落,但發現越來越清楚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地方。我獨特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自己。

─第三屆《萬花筒》王姿淳

那時候的我處於人生低潮,上舞蹈課時看到海報,就想說參加看看,結果有了意外的收穫。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會告訴我:你很漂亮,你可以做你自己。

第九屆《Detour》黃盈縈

我沒抱很大的期待,覺得一群青少年又能演出什麼好戲?直到被家人拖去看第二屆的表演,當下的感動到現在還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也看了第三屆的演出,不同的故事,卻有一樣的感動,當下便決定上高中一定得來參加──因為我希望也能做出讓人感動的戲。

─第四屆《發角》林郁竣

高一時導演有來我們學校做校園巡迴講座,高中的我比較浪漫,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參加一次。儘管高三要準備指考,還是鼓起勇氣報名,後來覺得很值得有這樣的經驗。

─第五屆《共振》沈詠琪

老師看了演出很感動地告訴我,他低估我了,原來我這麼努力在這裡發光,並且給我一個非常非常有力量的擁抱。那個擁抱似乎包含他難以言喻的激動,對我的思想轉念,以及我們幫他完成了他年輕時渴望的夢想。看著感動到說不出話的他,我也好開心,好開心自己做到了,好開心有人聽見了,好開心這些都不是夢。

─第六屆《出脫》田書華

那時候我們要自己架攝影用手機拍我們的片段,要上網開視訊,同時房間不能有任何聲音影響收音,夏天也不能開冷氣。有一次錄到一半,開始下大雨,雨聲太大,只好整個重拍。

─第七屆《倒彈》王立宇

很慶幸有機會藉著演出紀念照顧我長大的阿嬤,也跟那時還在的阿公把所有故事都聊過一遍,並且演給大家看,讓他也知道。這對我來說是很感動的,是一個很無價的過程。

─第四屆《發角》魏健庭

快演出前的一次排練活動,大家抱在一起大哭,因為導演說的話讓因青春期比較在意的外表或在意別人看待的眼光的我們,在那一刻放鬆下來一起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情緒跟感受。

─第五屆《共振》李毓宣

在劇場這個環境很安全,當下的故事只有圈裡的人知道,出了劇場就消失,可以讓我們很放心、很安心,也可樂意去分享彼此的故事。

─第九屆《Detour》鄭紀婷

疫情爆發從原本的期待,到後來劇場關閉,到線上演出意料之外的發展。大家懷抱著信念,在家隔離的狀況下繼續進行排演,這是一件我覺很有趣,啟發蠻大的事情。

─第七屆《倒彈》黃莎礫

每當我踏入劇場,高三青春回憶便會湧入,常常覺得有種魔力,帶領我走向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很難抽離,也不想抽離,這看似有點夢幻,又好像可以得到的一切,我捨不得,因為現實會使勁的將我打回原型。後來以老師的身分推薦學生參加活動,只是想做,沒想到會成功,除了滿滿的感動,就是不可思議了吧。

─第五屆《共振》郭妮昀

要保持熱情,劇場會有力量,會一直一直帶你前進。

─第五屆《共振》林家均

成就一個人其實是我覺得更幸福的事情,比起自己站在舞台上,看到成員共同完成這些事情,我覺得很幸福。

─第六屆《出脫》郭婕琳

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癥結點到了,才知道自己的努力,或許還不夠,或許太樂觀,看輕了事實,很是自責,但也成了進步的動力。挫折促進思考,達到進步,演出中衝突的火花,化成了溝通的動能,煉出了了解體諒承擔,進而換位思考的心境。

─第四屆《發角》陳鈺

要感謝的是自己頑強而不失溫柔的走過來。謝謝自己願意在共振裡釋放自己的頻率,即使錯頻受傷,調頻時跌跤,還是有一群人站在我背後,等著與我共振。多麼感謝在這樣的青春年華裡,有那麼棒的夥伴及老師們一起笑一起哭,交織震盪,在蛹裡面蛻變,破蛹而出更好而不失最真的自己。

─第五屆《共振》王瑀歆

「想活得有感覺不後悔,所有的第一次、每一次、最後一次,都想好好把握」。不去做怎麼知道結果如何,沒有經歷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不要再給出打折的力量了,全力以赴,奮不顧身,還有什麼叫做後悔?

─第六屆《出脫》陳柏盛

我們的開始迎來了結束。恭喜我們跨過了一個里程碑、跨過了心裡的那道牆、不再自卑、不再懷疑自己。我們做到為自己勇敢、讓自己綻放光芒。

─第九屆《Detour》莊冠晴

不管未來發生什麼事情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你所做的決定,你要相信你自己當下做的決定就是最正確的。

─第五屆《共振》李毓宣

對我來說戲劇它算是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的一個狀態,時刻對照自身的狀態。

─第一屆《少年蒙太奇》王嵐伶

最大的成長是我懂得怎麼跟人互動,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

─第一屆《少年蒙太奇》林士晉

成長最大的事,是領悟學會去理解別人,不是只是自己在說話。去聆聽別人的故事,不會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去定義別人。

─第八屆《i》龔芮

之前會比較沒有辦法聚焦在自己身上,比較沒有自信,劇團給了很多愛與希望與勇氣,對我來講應該像是活著的一種動力。

─第六屆《出脫》王嵐曦

學習到的遠遠不止是表演,除了肉眼看得到的藝術,更多是人與人相處情愫之間美感。我們在劇場宣洩、咆哮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傾聽別人的世界。在劇場,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是最真摯,最獨特的藝術。

─第八屆《出脫》吳心彤

之前會覺得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我,迷茫不知該如何前進。現在發現每個不同的我都是真實的。肯定過去,讓現在及未來的自己活出想要的樣子,不再害怕不再退縮。

─第六屆《出脫》侯季妏

真正的情感講出來真的很痛。之前為了保護自己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心裡很不踏實,甚至很有壓力。在這裡,我學習展現真實的情感,過程還是會痛,但很踏實。

─第四屆《發角》吳逸軒

戲劇對我而言是一個打開的過程,我更能學會怎麼打開自己,告訴大家我是誰。

─第七屆《倒彈》鄭皓翰

參加後比較敢去追求自己真的想要的,也是第一次面對自己的真心。就是想要做的事情就會更勇敢的去做,也不只是在戲劇這條路,日常生活中很多選擇,會更勇敢面對我自己的真心。

─第九屆《Detour》温翎禎

發現最令我難忘的,是那些最貼近我們最平凡的人,他們更讓我知道沒有人的付出會被忽視,不需要去張揚自己所做的一切,總有人會記得。一起完成一件事,我們都是彼此生命中最平凡的大人物。

─第八屆《i 負一開根號》吳心彤

有位觀眾很感動的抱著我很感動的說:謝謝你把我的經歷講出來,讓有同樣生病經歷的人被激勵到。那時候覺得天啊!原來我的故事可以鼓勵更多的人。

─第三屆《萬花筒》王姿淳

解放。因為把藏在心裡的話,用把表演的方式表達給觀眾和家人,感覺心裡的大石頭不見了。

─第八屆《i 負一開根號》郭育守

成長最大的事是領悟學會去理解別人,不是只是自己在說話。去聆聽別人的故事,不會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去定義別人。

─第八屆《i負一開根號》龔芮

過程中聽很多別人的故事,也說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像回顧短短十幾年的人生,開始去想我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第六屆《出脫》許諺璥

我發現,原來真實的故事最有溫度,演員的情感也最真誠。因為你知道你演的角色是別人生命中重要的人,你必須好好負責。戲的目的從不在搞笑、引觀眾哭或是塑造明星,是想透過故事傳遞訊息!

─第二屆《在路上》黃晴玟

 

舞台最終要歸零,演員要時常的歸零,製作要歸零,沒有誰高誰低。「謙卑」的態度是我在劇場裡所看到的。

─第三屆《萬花筒》賴柔謙

一場完整的演出不是只有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表演者,還有許多幕後的幫忙,謝謝計畫讓我能參與,不管在前台還是在服裝組都讓我收穫許多

─第九屆《Detour》沈曼妮

是一個很潛移默化的東西,他帶給我比較像是整個人格的變化,在生活的各種小事都有運用到,比如說我現在溝通、觀察力變得敏銳很多,更容易察覺到生活的事,會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跟情緒

─第七屆《倒彈》鄭皓翰

學會勇敢,學會接納,亦學會與青春的自己共存。各個從不同叉路處遇見的我們,學會磨和,學會挑戰自己。在劇場中慢慢尋找自己的碎片,拼上,分享,告訴世界,聽見我們的聲音。溫存著各自的歷史,口述自己的故事,不奢求任何回報,只需要,靜靜地聽就好。訴說、傾聽故事,是習以為常,是我們想在劇場遺留的禮物。青春肉體的我們,有著頑固的老靈魂,思考如何呈現一齣戲,能讓世界傾聽,細看。

─第八屆《i負一開根號蔡沛芫

 我學會感謝,我們必須看到有多少人為我們在努力,而不是把表演當做一個我想表演不用了解其他的事情。

─第八屆《i負一開根號》龔芹

很感動有一部分對於戲劇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這個計畫去探索自己,不管未來有沒有持續接觸劇場,都是一個探索自己的可能。

─第七屆《倒彈》黃莎礫

讓我有機會,不斷回看自己,思考人與人之間,正常與不正常,享受專注,卻不覺得寂寞。走出16,成年不再是件被迫的事。

─第九屆《Detour》周明慧

把故事丟在圈圈裡,走進好多人的人生裡—突破框架,嘗試面對在逃避的問題,勇於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這是一場對我很重要的成年禮,很幸運能夠參與這項計畫,也感謝所有為了這項計畫努力的人。

─第九屆《Detour》鄭紀婷

謝謝你們讓每個孩子有發光的機會,讓大家的故事可以在眾人面前展現。

─第五屆《共振》沈詠琪

回到首頁
特展詳情
演出售票
聯絡我們